如何成為一位稱職的中學老師
-教育心理學為行動而反思
做為一位老師除了需要課本上的知識外,尚需要在班上有效的執行教學工作。而在成為老師之前,求學的時期,你一定遇過為數不少的老師,也親身體驗過許多不同的教學策略。而這些求學的經驗是老師們很好的借鏡和材料用來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而問題是老師在使用這些的策略之前,應該在自己心理調適上和對學生的心理知識有一定的準備。
新進老師往往會想趕上在學生時代令他們印象深刻的老師。因此,一位令人欽佩的模範老師,成了新進老師思考如何成為一位好老師的起點。然而,隨着實際班級經驗的增加,新進老師的想法也會跟着演變。新進老師在成為一個教學專家之前,大家會經歷下列四個階段:
1.對自己是一位老師這件事情上的關注逐漸減少,對學生生需求的關注則逐漸增加。
新老師一直會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成為一位好老師’上,而一直會想把自己所懂知識的傳授給學生,而忽略了學生的情況,在思考上以自我為中心,會擔心同事,學生,主任,校長和學生家長如何看待她。
而新老師開始會發現一些意想不道的問題:
我已經很認真在準備和上課,可是他們都不領情,一直在吵鬧,我不斷地在教訓我的班。。。。。。維持班上的秩序像一場無止盡的戰鬥,令人燈枯油盡。管理班級奪走了我上課的精力。
而問題越來越多,新老師開始擔心學生缺乏動機的問題:
看到他們各個缺乏熱情,讓我非常的沮喪。我對他們說:‘看着你們懶洋洋地坐在座位上盯著我瞧或在打瞌睡,真的讓我非常沮喪和失望。你們知道嗎?一半的人根本不專心。。。。。。我努力的教你們,你們卻不理不睬,你們總該對上課的內容關心一下吧。’
然而,問題不僅止於此:
他們不交功課,我一直有想罰他們的沖動,向他們的班主任告狀。他們不只對我不尊重,我對他們彼此也相當不尊重,這件事情讓我非常苦惱。。。。。。我在面對一籮筐的疑惑和不確定感。我已經身心疲憊,寄望教務處,訓導處來處理,有時甚至於懷疑校方的態度和制度,也常常質疑自己是否適合再當老師。
有這一些負面想法的老師皆因自己的心態未正式調適過來。‘以如何當一位老師’做為思考的基準點,而忽略了學生的需求。只想把書教好,補充更多的材料,而不是想如何讓學生學好。結果學生並不領情,師生的衝突增加,進而讓班級秩序失控而無法有效的進行教學活動。
如何由一位新進的老師轉變成一位稱職的老師,在看問題角度的轉換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不要再以一體適用的教學,想讓自己成為一位稱職的老師而忽略了學生的異質性。要由老師自己為本位而轉換成以學生為本位。應該關注學生需求而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只要換一思考方向,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新老師有必要盡快的做這樣的調解,而越早脫離‘好老師’的迷失,越早能成為教學專家!
2.和學生有關的知識增加和掌握。
了解學生的成長心路歷程有助老師對學生的管理和教學。由Piaget的說法,認知發展分別是由嬰兒期的感覺動作,兒童時期的前運思期,到小學時期的具體運思期,最後到中學時的形式運思期。就中學生來看;學生會開始系統化的處理資訊,演繹和推論的方式來進行推理,他們會思考一個問題的多種解決辦法,並從中選出最適切者。在中學初期的學生由於並不是很能掌握這類的思考能力,所以對老師的依賴性相對以高,但會隨着年齡的增加而減少依賴。
除了智力的發展,學生對社會認知的發展(Vygotsky,Erikson),道德觀的發展(Lawrence Kohlberg)也會存在很大的差異,其中在中學時期,學生在心理和身理存有最大的變化,所以中學老師所採取的教學和管理策略因應學生在不同的階段而修正。
學生除了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認知之外,他們在智力上也存在很大的落差,當學校的人數少時,被分派到班上的異質性就越高,所以一位有經驗的老師要懂得判斷學生的特質,而因應有關的教學策略,這意味今年的教學策略有效,並不表示明年一樣有效。
有時你會發現學生好像越大越不听話,以前不敢頂撞,現在變得非常沒禮貌,在你理解到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他不是變壞,只是想證明他長大吧了。
你在資訊爆炸的年代,社會的演化是非常的快和大,所以不要一直以你的成長經驗來衡量學生,但不表示說老師的經驗是不對的,只是如果老師能進行反思,看一看目前的環境改變,可以讓老師更明確的判動學生的需求。
老師只要能有效的判斷學生的心理狀態,能力和需求,並採取因應的教學策略,就能把教學工作做好。老師多接觸有關的心理學的書記和講座,絶對可以提升教學品質。
3.能自動化地處理班級中的日常事務與程序
一位稱職的老師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並要會懂得管理學生,在了解到學生在不同年級有着不同的心理狀態,加上家庭背景,能力存在很大的差異時,要做好管理學生的工作,好像不容易,反觀好多資深老師好像很有辦法。
如何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不外乎多嘗試而內化成自已的一套辦法。想一想,在面對任何的挫折,造成老師非常困惑,沮喪,你向其他老師抱怨、或向他們請教後,結果一樣需要你自己去面對,無法堅持的老師會選擇逃避,但一位稱職的老師會去面對問題,並累積經驗,越多的經驗累積越能讓你自動化的處理班級中的日常事務與程序。多一點向資深老師請教可以加速你的經驗累積,或想一想你以前遇過的老師曾經怎麼做?
4.問題解決技巧方面的成長
實際上在教學工作中所面對的問題是多不勝算,有些老師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但部份老師每天都怡然自得而教學成效一樣顯著,這取決於老師解決問題的技巧。
判斷造成問題的真正因素是一個先決條件,不然不管你再怎樣的努力去解決一樣徙勞無功,忙得沒有意義。在找出真正的問題原因後,並要看對象和情境(Situation),對象不同,情境不同,解決的策略不同。由學生的成長階段,智力等異質性來看問題並找出有效的策略是必要的。不經反思問題而沖沖的行動,一旦策略錯誤,你會為了解決一個問題而制造另一個問題,那老師很容易墮落惡性循環,每每都在解決問題而影響教學成效。在有限的資源和時間下,沒有完美的辦法,反思你的決定是否是最好的方案,並確定其後遺症是否可以掌控。
奬懲是老師最常用的兩手策略,但對中學不同年級的同學有存在不同差異。中學初期的學生(調適期)比較依賴,所以老師和家長的認同是一個很好的奬勵,,到了中學中期學生(叛逆期)不再滿足以長軰的稱許,他們更再乎在同儕間的榮譽和看法,團體的榮譽往往大於個人。到了中學後期(迷惑期)的學生,會更在乎理想實現的機會,提供他們一個實現願望的機會就是一個很大的奬勵。反之則是有效應用的懲處來抑制壞習慣的增長。
奬勵如果不是同學所期望的,其效用不大,得不到刺激的效果,但過度的依賴奬勵會造成學生的功利主義,不良於學生的的學習發展。反之懲罰如果不是學生所害怕的,其效用不大,達不到抑止的效果,但過度的懲戒會造成學生失去信心和學習興趣,進而減低學生的學習意願。
體罰對小學生或初中一的學生(適應期)可能有用,經驗告訴我們,體罰充其量只能起抑制的效用,對刺激中學生的學習動機效果不大。
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是老師另一個頭痛的問題,對於學生頑抗地說: ‘我不會!’讓老師束手無策。上課時老是爱講話,不然就是無精打采,功課不是遲交就是不交,給他們補課却不出席,那些學生學習意願一直沒法提高。
動機是一個很複雜的心理狀態,影響它的因素是非常多。研究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動機越高,其學業成績的表現就越高。老師要讓教學順暢就要想辦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意願,除了利用奬懲之外,老師還要有其他策略。
成功經驗的累積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如果你長期都面對失敗的事情,你會長期維持很大的動力嗎?讓學生有效的體驗成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尤其對弱勢學生而言。同時在中學中期(叛逆期)所累積的成功經驗可以讓學生認清未來的學習方向和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有利於未來的學習發展。
大腦對資訊處理的研究告訴我們,人類無法在短時間內一次性的有效記憶起太多的資訊,而絶大部份的人只會對前面的一小段和最後的一小段有深刻的記憶,更可怕的是其中間的資訊往往會被接受者做錯誤的連接或詮釋。試想一想我們在求學的時期,遇到一位老師一進入課堂時就課本的內容不斷的講課,中間沒有暫停讓我們中沉積所接受到的資訊,結果一堂課下來,大家是一頭霧水。研究給老師一個訊息,在教學設計中,每一段不容太長,同時資訊不要太多,把重要的點置於在前端或在後面;如果上課時間太長,老師可以自行分段教學,讓學生有機會沉澱所听到的知識。同時可以維持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
把知識轉為長期記憶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的工作,不然老師常會發現學生不用心,今天教而過幾天就忘了。所以老師會採取家庭作業來強化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學生在課堂上所記的知識只是屬短期記憶,經過一些強化訓練後方能轉換成長期記憶。結果老師發現學生對做家庭作業的態度惡劣,不是沙抄就是不交,結果成效並不佳。研究發現家庭作業的難度有必要看學生的能力來出題,如果學生發現作業是他不能掌握的結果,學生對做作業的意願就低。過多的作業也會降低學生的學習意願,適量的功課可以幫助學生提高知識的建構,但過多的功課會讓學生的排斥而得不到效果。再想一想如果每一位老師都給以學生大量的功課來訓練學生的結果會是怎樣?所以在每一次的教學工作時,明確的教學目的是必要的。老師面對問題時,成功的人改變方法,而失敗的人會去改變目標。
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是老師一直想掌握的,研究發現學生在課堂發呆或上課時打瞌睡的表現絶大部分是在對課程表示出不滿或對這門課提不起興趣。要解決這問題時老師有必要花更多的心思在課件設計上。加上現今的兒童過度的暴露在聲光環境下,學生的注意力日益降低,其中注意力缺失的病態表現是越來越嚴重。在課件的設計上老師可加多學生在肢體語言上的互動,或鼓勵學生參加課外活動或體育活動來提高這類學生對事物的專注力,進而改善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其中研究發現借用教具或多媒體教學有助於專注不足的學生學習。
在班上創造學習楷模有助於提高學生同儕間的學習,所以先教會一小群學生是有助教學,在由這些小老師輔助教學可以讓教學活動更為順暢。尤其在中學中期(叛逆期)其效果會更顯著。很多時候青少年同儕間的學習會強過老師的教導。
後設認知學習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上課之前先講解學習的目的,並有學生做簡單的學習策略分析。在經由無數次的演練後,學生學會如何自我學習,學習自我效能提高,老師的教學會變為輕鬆。這類方法對高年級的學生(迷惑期)比較有用。學生在累積成功的經驗後,才能不斷的修正自己的學習策略。目前國外學者非常熱衷於這方面的研究和實踐。
學者魏書生的研究中指出班級管理要忌三閒,這意味學生如果太過閒就會造成管理的困擾,所以老師應該讓學生忙,但不能一味以作業來消磨學生的時間,因為當學生不想做時,甘願不做,其結果一樣,學生閒來無事。所以委以學生工作有必要多樣化。
雙語能力的研究得知,學生的第二語文能力取決於其第一語言的表現。這表示說文學生的第二語文能力是建構在第一語文上,所以說母語能力越強,越有利於其第二語文的學習。所以有時教學工作是需要與其他學科配合的能有利的實施,數學能力同樣對科學知識的學習有着同樣的影響。
教學專業成長
老師也許會認為教學是一件很艱難的事。在面對的學生多樣性,又要懂的那麼多技能,有時真得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好這份工作。
其實要成為一位稱職的老師一點也不難,在你的學習過程中遇過為數不少的老師,而每位老師都 有他的一套辦法,你只要好好的回想一下,你就會知道怎樣處理。
改變自己的心態,在看問題的角度多元化一點,不要只是想你今天想教什麼而是看今天學生適合學什麼,學生給你的反饋絶對會是正面的。
在解決問題時,切記要對症下藥,不然你就會花大量的時間在解決問題而搞得精疲力竭,教學沒有成效。向資深老師請教,往往會讓你有不一樣的見解。
在判斷問題時,也要看問題的層級,不同的層級需用介入處理的老師也不一樣。比如你發現班上的學生每每在你的課上都表現出睡眠不足的樣子,你要去比較是否這些學生只在你的課上有這樣的表現?是的話,那是你教學出現問題,責無旁貸。如果學生們在其他老師的課也是一樣的表現時,那是需要班導師和主任們一起努力,如果你發現全校其他學生也是這樣的表現時,那校長是需要做一些工作。
再舉一例子,你發現學生的學習態度不佳,學習成績不好。為了解決學生的學業成績問題時,你開始要求學生放學後回校補習,對那些原本在堂上上打瞌睡的同學,結果是一樣的,下午回來學校多睡一次。那你會認為有效嗎?還是想證明你已經盡力做到最好了,對學習意願不高的同學己是仁至義盡;對你而言,其學業成績的表現己是無能為力了?
十年樹身,百年樹人,要改變一位同學心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春風沐雨,老師多一點耐心,多一點同理心就可以把教學工作做好。而且把一位同學教好不是個人的事而是全體老師的責任。大家全心協力才能把工作做好。如果把學生學習的問題歸咎於其他老師的結果會是怎樣?
比如說活動太多而讓學生分心!學生的基礎太差是因為去年的老師沒把教學的工作做好!班導師沒有關心學生!教務主任把課排在不好的時段!訓導主任沒管好學生的秩序!其他科任老師的作業太多!等等。。。。。。
研究告訴我們影響學生的因素是非常多,確實每一位老師的做為對學生的學習會存在一定的影響,環環相扣。但把問題單一的歸咎於其他老師是沒有意義的,也無法證明對錯。記住一點,你在班上所進行的教學活動一樣在牽動學生在其他課的表現。與其在怨天尤人不如把心思放在尋找適合的教學策略上。你可以很快的成為一位稱職的老師,但沒有同事間同心協力的合作,你是沒有辦法完成你身為老師的使命。
有人問我怎樣才是一位好老師,我想說老師最基本應該擁有爱心,耐心,齊心和同理心。而成為一位稱職的老師的答案就在上面。
主要參考文獻:
Angela M.O’Donnell,Johnmarshall Reeve,Jeffrey K.Smith.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flecion For Acti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